写在前面
鹭江朝潮,生生不息。
一座城市一片城区要怎样去解读本身的历史,往往会决定其当下或未来要走的路。
空气清新,草木葳蕤;
天风海涛,湖光秀色。
花红柳绿的明媚色调,摹绘出思明的动人眼眸,自然生态与都市文明在此亲密交融。
绿蓝交织的大美山海园林城市的格局,如今无论从人文表达、城市空间,还是创意设计、日常生活,“润物无声”地渗透在思明古老而又年轻的区域里,成为厦门城市IP的最大亮色。
可以说,城园相融的文化本底,让思明区在社会经济的基础之上,始终不忘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让这片区域以园林景观为城市显学,串联起历史和现在,传统和当代,在诗意的场景中蔓延生长着……
园林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机融合的产物,一个时代的园林可以综合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意识形态,而一个城区的园林能够全面反映这个区域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
我们走进园林,走进的不仅仅城市中的园林,而是园林里的城市;而园林文化又作为城市的“活力因子”参与到城市更新进化的浪潮中,带来无限活力与可能性——
“先有思明,后有厦门。”
以中山路和思明南北路为主干的思明老城区浓缩了厦门城市发端、兴起、发展的演进历程,塑造和传承了闽南文化、红色文化、中西文化、特区改革开放精神等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
在这个进程中,思明区的园林景观建设也先人一步,成为厦门乃至福建的城市园林滥觞。经过时光的打磨、多元文化的濡渍,一些揽山水之幽、得人文之胜的园林景观,成为了城市重要的文化符号。
它们在岁月中不断积淀历史底蕴,化作展示思明人文风貌的宽银幕,持续映射出思明的精神、气质和内涵。
始建于1927年的中山公园,曾以天然美色被誉为“华南第一园”,并鉴评为仅次于北京颐和园的全国第二园,近一个世纪来都是鹭岛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虽为人作,宛自天开”,时光在她身上刻下的印痕,勾勒出厦门发展的风雨历程,更凝成无数厦门人的共同记忆。
三面环市、一面背山的鸿山公园在明末清初时曾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处。织雨亭名景可觅妙趣,“嘉兴寨”遗址可发幽思。鸿山锁钥鹭江,登顶其上,可以近瞰万石鼓浪风光,远眺大担二担青屿浯屿诸岛景致,更可向北遍览思明城区发展新貌。
荟萃了从唐至清许多人文史迹的金榜公园也是怀古赏景的好去处。明清古道树影斑驳、奇石拱立,古意天成,野趣十足;“海滨邹鲁”“金榜钓矶”的古隐陈迹诠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寓意;静谧的陈化成墓园无声唱诵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烈士壮歌。
废弃多年的鹰厦铁路延伸段老铁路,变身串联周边景点、步道的带状公园,也保留下厦门交通发展的最初记忆。
东坪山、东山水库,以及岛内最古老的水库之一上李水库,曾解决岛内用水难题,如今也化为公园和网红景点,承接起休闲观光的重任。
还有皓月园的“郑成功”、白鹭洲公园的“白鹭女神”、莲花公园的“出水芙蓉”、嘉禾园的“嘉禾女”……
珍重城市的历史,延续城市的文脉,留住城市的记忆,塑造城市的精神,每一处人们耳熟能详的园林胜景都在娓娓讲述思明区人文精神的架构和传承。
新时代的思明园林,对于“公园场景+历史人文”的融合有了更深入的探索和更高层次的追求。
中山公园在绿化景观改造提升中,不仅着力生态景观和服务功能的升级,更根据史料在原址重建了“音乐亭”——原音乐亭于1927年至1931年建成,曾一度是厦门市民进行才艺表演的“舞台”;
演武公园通过景墙浮雕的形式强化了对郑成功、演武池等历史名人及遗址的特色介绍,配合沿湖观景区、健身区、棋牌区和广场区进行了更合理的布局,对新公园美学做出高水平的演绎;
坐落于老市区的老剧场文化公园留住了厦门鹭江剧场的根与魂,艺术地呈现了厦门曾经的文化地标……
作为思明精神文脉的重要锚点,园林景观不断以人为本融旧合新,融合地方特色文化与时代精神,进一步培育和提升了思明的精神和形象,成为一张品味人文、亲近自然、享受美好的城市名片。
园林绿化建设不是绿植的堆砌,
它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景观,寄托着人们对绿水青山的浪漫期许。
这背后的生态理想和审美旨趣,不仅有大美的外在形态,更有和谐共生的内在从容。
思明的园林,迷人之处正在于它不仅是让城市拥有更多的绿地美景,更是尊重自然规律,科学统筹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既休戚与共,也相互成就。
孟冬已过泰半,厦门国际友好公园内依旧春意盎然。簇簇三角梅盛放,如绛云团团,似火焰朵朵,正在骄傲彰显自己鹭岛花魁的地位。鸡冠刺桐、黄花风铃木等小乔木虽花期未至,却也是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公园内的健康步道上,来健身休闲的附近居民络绎不绝。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近年来,思明区先后建成百余个像国际友好公园这样的“口袋公园”,小巧精致,栖身社区,突出不同特色和主题,为城市增绿添彩的同时,也让草长莺飞、花开蝶舞的美景成为居民抬脚即入的休闲驿站。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回应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思明,人和园林的关系不是割裂的,公园、绿地、森林向人们敞开了怀抱,真正成为拓展城市宜居空间,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载体和依托。
青山碧水“养眼”、蓝天清风“养肺”、净水美食“养胃”、诗意栖居“养心”,这个城区正通过园林向外不断释放“生态磁力”。
如今的思明,每一寸肌肤都被绿色浸润,水碧山青入画屏:林木葱翠浓绿万枝,蜿蜒山川;园林景点娇色怒放,花团锦簇;绿道林网交织阡陌,经纬纵横……
园林绿地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思明在探索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园林绿化不是在城区中建公园,而是让城区在公园中有序生长。
园林,闯出了绿篱围合的封闭空间,扩张到了整个城区。
思明区通过改造消极公共绿地边界,让公园的绿意浸润全区,将城市各种功能区串联在一起。
改变,发生在思明的山水林田湖草沙间,更发生在思明人的心间。
居民成为园林的参与者、建设者、维护者。
在金榜公园,人们经常能看到“市民园长”徐友群和志愿者们倾心投入公园文明宣导、设施共管、疫情防控等工作。在“市民园长”的号召、带领下,附近居民也纷纷加入园区志愿服务的队伍。公园内秩序井然,人人爱绿护绿、文明游园。和谐融洽的氛围如绿色涟漪在金榜山上一圈圈漾开。
以人为本的园林绿化建设,不仅改变着思明的外在,也塑造着这个城区的气质,沉淀为思明的文化,化育为思明的精神。
长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绿色发展方式,铸就了思明人对自然资源的钟情与珍惜,凝成了思明人对这个城区的认同和热爱。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重要
通知
i厦门微信
闽政通APP
思明快报微信
厦门思明微博
网上办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