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今日思明
新华社点赞黄厝城中村!
  来源:思明快报 时间:2024-09-09 11:19
城中村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出现的特殊社区。在不少超特大城市,城中村的存在,让众多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矛盾纠纷、事故案件多发的区域。

9月7日,新华社报道了

《补齐城市现代化治理短板——

厦门城中村治理一线观察》


这是6月27日拍摄的厦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的水库(无人机拼接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其中,思明区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利用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动态管理,推动城中村治理实现数字化运行。原文报道如下:

城中村治理难题之一是人员复杂、情况不明、底数不清。厦门探索将城中村的人、地、事、物、情等信息数字化,着力打造智慧社区、提升治理能力。

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位于风景优美的环岛路,背山面海,是热门旅游打卡地,一年客流量近300万人次。由于人员密集、流动性强,住租房数量、风险隐患点等情况难以实时掌握。

在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智慧管理平台,墙面大屏上实时显示着楼栋、车辆、路面等信息。滨海街道党工委书记赵珂告诉记者,街道各村梳理辖区各类信息,网格员逐一采集,录入平台,实现动态管理,推动城中村治理实现数字化运行。

记者调研了解到,厦门多数城中村村财收入来源单一,土地产出率较低,但不少城中村人文历史深厚,文物、风貌建筑、历史街区等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至今仍保留原有的传统村落肌理。

在推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中,厦门注重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其现代价值,因地制宜活化利用,规划文化创意以及产学研等业态。

在黄厝社区,一栋曾经破败的“黄厝大队楼”迎来新生。这座建于1964年的两层砖石结构小楼,承载着黄厝作为海防前线村的记忆和乡愁,但后被转租用作小加工作坊等,区域杂乱老旧。通过修缮加固、景观改造,大队楼、礼堂、广场被打造为当代艺术馆等展厅,古厝焕发出新生机,逐步成为塔头社的“人气颜值担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重要
通知

  • i厦门微信

  • 闽政通APP

  • 思明快报微信

  • 厦门思明微博

  • 网上办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