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参观老旧小区改造典范观远里小区。该小区探索形成“听邻说事、请邻议事、帮邻办事、让邻知事、由邻评事”的“近邻五事工作法”,打造邻里守望、相助致远的和谐小区。
宝嘉誉峰小区在职党员开展志愿服务认领活动。
专家学者走访“近邻”模式起源地深田社区。
仁安社区居民在党群议事亭话仙聊家常。
文/本报记者 吴燕如 林 雯
通讯员 思组轩
居民公约点缀墙面、绿植花草赏心悦目,小区内外干净整洁,还有专门设置的晾晒区……深田社区图强小区的有序景象让专家学者好奇问道:“这是无物业小区,不用交物业费?”
名人故居、党员之家、睦邻之家,隐于闹市的仁安社区,专家学者在这里探访老街巷的乡愁历史,感受这里浓烈的近邻互助、与人为善的良好家风。
棋乐园、近邻之家、百草园……一面观远里便民地图,刻画了30多年老旧小区“返老还童”的华丽蝶变,这里的自治管理让专家学者惊讶又惊喜。
在中高端住宅小区宝嘉誉峰,“我‘嘉’有党员”给专家学者留下深刻印象,小区党支部的引领让小区不仅有颜值,更具温情和内涵。
12月5日,“近邻”模式专家研讨会在思明区举行。会议期间,与会嘉宾、专家学者实地参观走访了上述思明区“近邻”模式党建示范点,通过深入不同类型社区、小区,更直观地感受“近邻”模式的生动实践。今天,让我们通过专家学者的视角、居民生活的镜头,共同感受思明“近邻”故事。
近邻互助 让居民与居民之间变得更温暖
深田社区图强小区有序管理的答案,可以从楼道门的告示栏中找到。这里的“党员亮身份”公示牌格外显眼,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
每周末的洁净家园行动、小区绿地养护、楼道灯更换……党员带头服务小区和居民的身影随处可见。深田社区还成立了以党员为骨干的“百事帮”邻里服务队,激活小区自治管理,在互帮互助中,邻里之间不仅距离近了,心也更近了。
“近邻”模式始终坚持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自治共管,让群众之间热络起来,形成新型的熟人社区。
在仁安社区苏厝街,来自湖北的曹华一家诉说着居住的幸福感,“我们邻里关系很好,邻居做闽南菜和薄饼,都会和我们分享。”因为互相信任,回湖北老家时,他们把钥匙寄放邻居家。
铺设透水砖、规划停车位;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实现全封闭管理。在观远里小区,如果不是看到外墙斑驳的痕迹,你或许想象不到这是一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党支部书记、业委会主任刘建华笑着介绍,外墙粉刷已经开始了,过段时间再来,小区还会有惊喜。
走访中,刘建华成为“红人”,专家学者纷纷和他交流自治的秘诀。这背后,是在小区党支部的引领下,凝聚起党员、楼组长等群体的力量,成立各类邻聚力志愿服务队,比如平安巡查队、树木认养绿管家等,小区热心人越来越多,居民亲手创造幸福生活。
思明区无物业小区的治理之路受到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金太军的充分肯定,他说:“无物业小区管理得这么好,还是第一次看到。近邻模式解决了老旧小区的治理问题。城市中的陌生社会变成熟人社会,小区充满温情,‘近邻’模式值得提炼,进一步推广。”
打造熟人社区是破解人际陌生化,组织碎片化的重要途径。思明区把支部建在小区内,把党旗插在楼栋上,把身份亮进楼道里,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766个小区已实现党支部100%全覆盖。由社区、小区党组织牵头,厝边议事厅、小区治理理事会、邻里自治小组等协商议事平台林立而起,带动居民共治共管,激活了社区“微治理”,拉近了居民“心与心的距离”。
近邻守护 让居民与组织之间变得更亲近
地处中心城区的思明拥有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这里的官任国际社区同样上演着“近邻”模式实践的别样魅力。
官任社区是厦门境外人士居住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1451名境外人士和厦门人互为邻里,闲话家常。疫情发生后,这里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也激发出“近邻地球村”里守望相助的新活力。
关键时刻,社区中外志愿者奔忙在一线,为中外居民宣传各种政策、提供各种健康服务,筑起坚强的抗疫防线。国际茶话会、国际学堂、义卖跳蚤市场……社区党委联合大党委成员单位、共建单位、小区党支部形成“国际社区治理共同体”,建立17项双向认领清单,并与境外人士居住较为密集的小区党支部形成“点对点”专线联系,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米”,让居民与组织之间变得更“贴心”。
在宝嘉誉峰,600平方米的小区架空层里,老人陪小孩玩起滑滑梯、年轻人健身、打乒乓球,居民每天相聚一起,尽享生活乐趣。在社区党委引领下,小区党支部通过党群协商议事,收集居民各类需求清单,推动供需精准对接,比如安装自动开关的楼栋电子门、增设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等,用精细化服务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无事常联系、有事共商量、困难有人帮、邻里一家亲——漫步中心城区,党群互动密切、邻里友爱团结、家园温馨和谐的新型社区风尚日益浓厚,“近邻”模式正编织着思明人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近邻共建 让组织与组织之间变得更紧密
人文底蕴深厚的思明拥有丰富的各类资源。一个个大小单位的共建参与,为实践推广“近邻”模式提供了有效保障、有生力量。
在滨海街道演武社区,超过20%的居民是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社区联合“近邻”单位力量为老人提供精细化服务。“青银共生·双百计划”点对点帮扶辖内百名老人,不仅有厦门大学后勤集团助力,还引入了社会组织启福社工定制助餐、医疗、生活等服务。
建强组织堡垒,集聚治理资源,让小马也拉得动大车。思明区10个街道已全部建成党群服务中心,1400多家驻区单位轮值驻点服务。以社区、小区党组织为枢纽,居民点单、党组织下单、各类组织接单的项目认领机制正在为居民提供优质丰富的各类服务。今年以来,已经为群众解决困难问题2100件。
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思明区把“近邻”模式作为“战疫集结号”,设立1638个小区党员先锋岗,组建237支“暖心帮帮团”等志愿服务队,发动732个小区物业,弘扬了邻里守望精神,形成了联防联控合力。同时,把“近邻”模式应用到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等重点工作中。今年1月-9月,全区财政总收入稳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GDP跃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二。
【专家声音】
12月5日,思明区举行“近邻”模式专家研讨会。
本版图/本报记者 张江毅
思明区委组织部 提供
徐月高
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示范性
中国组织人事报社总编辑徐月高: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观摩、经验研讨、理论总结,对于我们更好地认清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规律,把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特点,这是一次难得的媒体观察和学术思考。思明“近邻”党建探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和示范性,是厦门乃至福建基层党建工作的生动写照和精彩缩影,用心、用情、出彩、出新,影响将不断扩大。
郑权
“有温度的党建”融入百姓生活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一级巡视员郑权:“近邻”模式是提升基层党建组织的组织力的一种探索。在实地参观中,我看到了这种组织力。今天的考察让我对“有温度的党建”特别有感触。进入老百姓中间,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才能感觉到党组织对群众有用,对群众有感情,才能共同富裕,才有凝聚力。
周志忍
符合社会治理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周志忍:“近邻”模式从现代化角度来看,非常符合社会治理发展方向。既要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但也不要包办,起到催化、定向,赋能的作用,最终实现基层自主治理的目标。接下来要提升社区自主治理能力,重视通过党建引领对基层社区能力的提升作用。
曹现强
弘扬与人为善文化传统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曹现强:考察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近邻”模式传承了中国传统与人为善的文化,也看到了福建文化当中的邻里和睦、乐善好施的良俗,很有文化特色。同时还赋予其时代内涵,友善、关爱、互助、包容等文化精神也深深体现在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践当中,特别是通过党建,党与人民相互信任、彼此支持、共同谋发展的一系列事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包国宪
重塑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包国宪:“近邻”模式充分体现不忘初心,回归党的根本使命,重塑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我们要强化公众在基层治理中的参与力度。群众路线之所以能够成为党和国家治理的宝贵财富,不仅在于能够深入到群众中去发现问题,而且要让群众能有效参与公共治理活动,现在公共治理的核心就是要鼓励民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形成多元的网络治理体系。
王天夫
发动居民群众 构建社会共同体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副院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导王天夫:“近邻”模式在生活领域,从生活事务的一些服务、一些基本问题的解决着手,专注所有居民的切身利益,让居民之间有分工、有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同时还相互制约,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居民行为准则和公共事务解决的规范制度。在这个过程当中,发动了居民群众,构建社会共同体。
刘军强
鼓励自主机制 居民解决自己的事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共行政评论》主编刘军强:今天我们参观的小区类型非常全,避免了纯粹以盆景式的打造方式,并且充分体现了在地化的特色,基本99%依靠本社区的居民。还有一个就是服务实在,并且这种服务不是短期的,有的已经延续了近三十年,是沉淀出来的。特别鼓励自主机制,通过“近邻”模式居民解决自己的事,各种矛盾就能在基层化解。
熊跃根
打破城市生活中的陌生人怪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熊跃根:中国文化讲一个情、一个理。“近邻”模式是在党建引领下居民参与,这是非常好的做法。“近邻”已经打破了城市生活中的陌生人怪圈,这种模式的工作方法和策略需要再总结,比如群体工作方法、环境改造、社区参与等,以及怎么处理好共治与共管的关系等。
谢茂松
制度靠人运作 选好领头人是关键
国创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科技部战略研究专家谢茂松:社区、网格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中华文明传统的“远亲不如近邻”,而今思明区正在做到。选好小区党支部书记这一领头人是关键。制度靠人运作,小区党支部书记需要极高的素质与修养,真正与居民建立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关系。
【风采展示】
“近邻”模式的起源地
深田社区:
党群一家亲
有呼必有应
深田社区党委创新建立“千户访”精准入户机制、“百事帮”邻里服务队、“万家和”纠纷调解平台,形成了“千百万”新时期群众工作法,进一步密切了党群的血肉联系,达到了“党群一家亲,有呼必有应”的目标。
“老城街巷”治理样板
仁安社区:
近邻厝边
家和人安
中华街道仁安社区地处中山路商圈。小巷党支部以推广“近邻厝边,家和人安”为目标,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危房改造、人文故居修缮保护、街巷景观提升等街巷治理工作。深入挖掘苏廷玉、陈化成等小巷历史名人故事,将古厝和文物保护纳入党建引领小巷治理内容。
中高端小区治理代表
宝嘉誉峰小区:
党建引领
送“宝”进“嘉”
筼筜街道西郭社区宝嘉誉峰小区党支部以提升治理能力、优化服务水平为目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居民点单、支部接单”模式,增设“一站式”充电设施,引入“你点我检”食品安全检测室,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根据小区党员特长,组建“红色人才库”,通过“领头雁”作用带动小区治理优化。
老旧小区改造典范
观远里小区:
无物业小区
焕发新活力
嘉莲街道莲花北社区观远里小区针对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中存在的问题,秉承“小区事情大家办”的理念,探索形成“听邻说事、请邻议事、帮邻办事、让邻知事、由邻评事”的“近邻五事工作法”。立足小区“病灶”,科学规划停车位,增配监控等基础设施,打造邻里守望、相助致远的和谐小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重要
通知
i厦门微信
闽政通APP
思明快报微信
厦门思明微博
网上办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