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编制说明
时间:2024-02-21 15:19

  一、关于《规划》的编制背景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厦门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根据厦门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要求,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保障国家、省、市重大战略任务实施,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思明区人民政府联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展了《思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成果将作为思明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各类建设活动的行动纲领,是详细规划编制的依据、专项规划编制的基础。本规划于2021年12月启动编制工作,经征求市、区各相关部门意见,修改形成《规划》阶段稿。为加强公众参与,促进城市和谐健康发展,将《规划》阶段稿方案进行公示。

  二、关于《规划》的主要内容

  1.规划范围和期限

  本规划的编制范围为思明区行政辖区内的陆域和海域空间,总面积约为156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约74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82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为2021至2035年。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目标年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2.人口规模

  至2035年,全区常住人口规模稳定在105万人左右。

  3.发展目标

  至2035年,全面实现绿色生活方式,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质量效益再上新台阶,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区。

  至2050年,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文化产品极大丰富,人居环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打造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典范,建成展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样板城区。

  4.战略定位

  立足厦门市“国家重要的创新中心、国际滨海花园名城、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两岸融合战略支点”的战略定位,彰显思明担当,总体定位为“两岸融合示范点、区域金融贸易中心、区域科创中心、国际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5.区域协同

  突出思明区对台优势,畅通台胞往来通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打造厦金“同城生活圈”。以东部国际商务区为核心,促进两岸科创产业协作。推进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和区域旅游协作,推进文化领域融合发展。立足岛内外一体化,提升大型公共设施区域服务能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促进本岛融合发展。

  6.空间统筹

  本岛联动发展,整合空间资源,优化空间格局,形成“一心两廊三核多组团”总体空间格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重要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全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52.50平方千米,均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是在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以城镇功能为主的区域,全区划定城镇开发边界50.72平方千米。

  7.资源保护

  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强化重要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万石山、狐尾山等山海通廊,推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山海城”和谐共生。

  8.产业空间布局

  对接“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滨北超级总部、国际商务区、滨海特色产业带为重点区域,强化空间要素保障,发展金融服务、软件信息服务业、商贸服务、文旅创意等产业,提升重点产业能级。

  9.居住空间布局

  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提高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高品质家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危旧房整治改造, 因地制宜补充民生设施,保护城市特色。推进旧村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优化提升鼓浪屿人居环境,突显“历史国际社区”文化特色。

  10.公共服务体系

  优化市、区两级公共设施空间分布,完善基层公共服务配套,构建优质均衡的社区生活圈。街道按照15分钟生活圈、社区按照5分钟生活圈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保障社区居民基本需求,为居民提供扎实的基础服务、充足的活动空间、便捷的日常出行和有力的安全保障。规划期末实现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备。

  11.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构建涵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部分的历史文化要素保护传承体系。系统保护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各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风貌建筑等各类文化要素,实行分级分类管控和保护。营造魅力城区空间。鼓励红色文化遗址的多样化开发,励活化利用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共服务等功能;以“一江两岸”历史城区为主要空间载体,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扬闽南文化;以历史城区为龙头,整合环岛路沿线、各文创园区,打造特色的文化旅游名片。

  12. 系统支撑

  (1)综合交通规划

  优化提升厦门火车站服务能力,战略预留跨海通道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延伸至金门的空间,构建两岸融合发展陆海空立体交通网。落实宜居街区理念,推进道路空间品质提升,改善路网结构和提升路网通达性。

  (2)市政基础设施

  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空间需求,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空间保障体系。建设安全可靠的供水体系,优化完善排水体制,推动积涝区改造。推进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全面推行生活垃圾直运,实现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目标。集约节约利用地下空间,建成多层次、线面结合的综合管廊体系。

  (3)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完善“高韧性、安全思明”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实现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划定筼筜湖调蓄水体及行泄通道为洪涝风险控制线,实行严格管控。完善避难空间系统,构建陆海空立体疏散体系。强化防灾减灾工程系统,提升城区地震安全韧性和海洋灾害的综合应对能力,建立多元化消防救援设施体系,合理布局人防指挥工程。完善应急保障基础设施系统,加强水、电、气、油、通信、医疗等应急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

  13.实施保障

  对接“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完善规划传导机制,逐层分解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目标、指标、规划要求,保障“5-3-1”项目推进与实施。落实“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情况开展常态化的监控和评估,建立规划动态维护与调整机制。深化监管机制,加强土地卫片执法和土地例行督察整改,加强用地、用海日常监管,及时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并积极推动相关整改工作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重要
通知

  • i厦门微信

  • 闽政通APP

  • 思明快报微信

  • 厦门思明微博

  • 网上办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