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委员会:
《关于将人工智能快速影视制作(AIGC)引入中小学课外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议》(第20253029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我局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课后服务和研学实践活动的相关工作。思明区自2020年启动“人工智能进百校”项目以来,通过普及教学和社团提升两条路径同步推进,构建区域特色。收到您的提案后,我们立即与相关学校、高校专家及企业代表沟通,将提案与现有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措施精准落地。
二、措施与成效
(一)科学构建课程框架,推动AIGC教育系统化落地
一是分学段制定课程框架,明确能力进阶路径。我区参照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在专家指导下,初步拟定人工智能学习手册基本框架。通过对学生数字素养一体化培育体系构建的探索,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纵向中小衔接,横向学科融合。各校结合实际开发特色课程,如人民小学的《智能鱼菜共生》《智慧校园》,前埔北区小学的“智改无忧小区”项目式学习,形成了丰富的校本课程。
二是开发本土特色资源,丰富教学载体。组织学校团队,利用暑假编写《鹭岛AI寻宝记》系列故事读本,融入鼓浪屿、厦门大学等本土场景,以“智多多”等拟人化角色解读AI概念,根据主题融入实践与研学,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三是深化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如湖明小学将AIGC技术融入美育,组建学生社团,美术老师指导学生借助AI完成绘本创作,并利用AIGC技术制作绘本动画视频,形成特色。民立二小英语智能体实现“精准纠错+鼓励式评价”,提升口语学习效率。会展南小学“蟹博士”阅读智能体通过互动任务降低低年级学生阅读门槛。此外,槟榔小学系统开发《变形机器人战士》校本课程,涵盖“悟空篇—基础篇—结构篇—变形篇—应用篇”进阶模块,形成“硬件搭建+软件编程+跨学科应用”的特色课程链。金鸡亭小学语文团队开发作文批改智能体,实现“AI纠错—数据诊断—个性化辅导”闭环;体育学科利用AI生成个性化运动报告(如松柏小学课堂中的心率监测与动作分析);思北小学“北北”智能体融入综合实践课,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角色互动。演武小学将AI与科学、语文融合,开展“智能鱼池”水质监测项目;双十中学思明分校开发“AI+海洋”“AI+非遗”等跨学科案例,推动知识融会贯通。
(二)强化师资建设,打造AIGC“六边形教师”队伍
一是构建分层培训体系,提升专业能力。思明区教育局将AI教学能力纳入教师培训,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本区教师资源,对全区校领导、中层、骨干教师、人工智能任课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培训、专项研修,系统提升学校校长对人工智能教育和AI赋能教育的引领和推动能力。不少学校组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如会展南小学由校长牵头、教科室落实、德育处配合,组建由语文、数学与信息科技教师组成的AI跨学科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课例研讨等方式,定期开展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的普及培训,系统性提升教师的AI素养与教学能力。
二是成立区级AI名师工作室,由跨学科跨学段骨干教师组成,共同探讨学生数字素养一体化培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部分学校积极与高校和企业携手,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入开展,如厦门市演武小学与厦门大学信息学院联系紧密,信息学院的师生为学校教师教研、信息化素养提升以及学生社团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
三是面向社会和教师招募AI专家,有40人入库,积极拓展合作资源,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各校组建AI技术攻坚队,构建跨学段、跨学科、跨角色的“无边界共同体”,开展跨界研讨,使其成为在教、学、评、研、育、管等教育领域的多面手,能灵活运用AI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类挑战,从而确保有更多的教师能够有效驾驭课程资源,将AI教育理念与实践精准传递给学生,逐步实现智能化的教研能在课堂真正落地。
四是教育部门统筹引领,搭建校地协同框架。2023年7月,思明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的16所领航学校与实验区秘书处签订指导协议,由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蔡可教授带领专家团队指导,深入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工作调研,指导学校“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高校专家团队为学校提供学习和研究资讯,提供远程咨询服务,推荐及策划校际研讨活动,指导论文和案例的撰写、汇编和发表,指导凝练特色等,并于2024年12月,指导思明区共同主办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全国研讨活动“从信息化教学到人工智能教育”。
(三)多方协同育人,丰富AIGC研学活动
一是积极拓展沉浸式学习场域,将AI学习延伸至课外、家庭和社区,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AI课程和AI试验场、家长课堂以及社区科普活动,丰富学习空间。沉浸式体验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和挑战性项目,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深化项目式学习,设计情境化、合作性强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二是鼓励学校通过夏令营、假日小队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走访AI企业与科研机构,现场感受AI技术与产业的魅力。如:松柏小学、演武小学等学校的学生,前往百度飞桨厦门创新中心,现场感受AI技术在图像识别、智能算法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会展南小学开展AI夏令营,带领学生走进美亚柏科,在实践中提升网络安全意识。瑞景小学通过“家长课堂”形式,邀请具备专业背景的家长走进校园,开设人工智能主题活动。前埔南小学与厦门城市学院人工智能学院“AI梦想家,科技益行者”志愿服务队合作,举办“小雅之芯”科创夏令营。
(四)拓展渠道,大力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近年来,思明区认真贯彻教育部及省、市关于课后服务的相关文件精神,大力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思明区教育局联合思明区科技和工信局、思明区民政局、思明区财政局、思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思明区文化和旅游局、思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思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引入第三方机构提供特色课后服务方案》,筛选资质过关、价格合理的第三方机构,组建第三方机构名单库,支持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引入第三方机构进校开展非学科类特色课后服务,拓展课后服务供给渠道,截至目前已遴选12批思明区课后服务第三方机构名单。思明区属学校课后服务学校参与率100%,课后服务开展“2+N”课程学校达100%,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文艺、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等拓展服务。
(五)盘活资源,探索特色研学实践模式
在研学实践活动中,思明区探索“场馆+路线+活动”紧密联动的思政实践模式,盘活区域资源,为实践育人提供坚实保障。一是夯实校外活动阵地建设。依托区域校外思政实践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文化旧址等资源,绘就具有区域特色的实践教育地图,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充实的场域资源。联合区委文明办、区文旅局遴选、挂牌三批思明区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联合区委宣传部遴选10家思明区首批“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二是创新实践活动路线设计。充分利用区域资源,设计“鹭岛文化”“队歌文化”“红色记忆”“近邻情深”等4大清单,15条思政实践线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文化学习,增强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三是拓展实践活动形式。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创设涵盖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生态文明实践;依托科技馆、创新企业、区域高校开展科技创新研学实践;依托地铁站、图书馆等公共服务场所开展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在行走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当前,符合市级相关文件要求的校外培训机构,由文旅局和科工局审批通过后,就有列入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的资格。我区人工智能教育仍面临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课程资源有待进一步更新丰富等问题。接下来将做如下推进:一是开发分层分类的项目和资源包,在市级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基础上,建立区级AI教育特色项目案例和学习手册,聘请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给予指导,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二是争取上级部门能加大投入与支持力度,提升完善软硬件配备并做好更新维护工作。三是加大师资建设与培训,实施校本化教师培训和能力提升计划,探索建立兼职或项目制AI教师队伍,引入AIGC影视专家作为校外辅导员,弥补学校专职教师的不足。四是争取各方支持与合作,搭建校企社合作平台,促进学校与AI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提供实践机会、开展联合研究。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许华娟
联 系 人:郑雅芬
联系电话:0592-2048386
厦门市思明区教育局
2025年8月11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