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公布
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厦门地区共13人入选
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
思明区曲晓妮、蔡金安(台胞)
李志勇、柯成昆、许通海、李云璋入选
传承人简介
曲晓妮
诗词闽南方言吟诵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曲晓妮,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华厦学院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课程客座副教授。
师承于周长辑教授,擅长闽南方言播音及诗词吟诵,致力于诗词文读音诵读的传承。自编教材,到中小学社团兴趣班,教孩子们古诗词诵读及闽南话《声律启蒙》;到大学开设“闽南话及闽南文化入门”,并且教授诗词闽南方言文读音诵读。同时,不忘社会文化公益工作,把诗词闽南方言诵读带进社区、街道、文化馆、夏令营。
蔡金安(台胞)
诗词闽南方言吟诵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蔡金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入选厦门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方言吟诵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其从事诗词吟诵、教学二十五年,毕生以探究闽南语吟诵、发扬闽南文化为职志。古诗吟诵法乃传承台湾众多诗社传唱的曲调,参酌每首诗词的平仄押韵套用诗调来吟唱,并自创金安调。自2008年开始在厦门、泉州、台湾各地演讲授课。2019年1月起,进行录制诗词有声书出版计划,预计出版10部(共2222首,23791首曲调)。
2006年起,蔡金安更常年奔走海峡两岸,在厦门成立闽南文化沙龙,致力推广闽南语文化及教授古诗吟唱,自愿做两岸闽南话文化交流信鸽。2008年起,多次率领台湾学子参与“读册歌”比赛;至今,参与厦门教育局举办的“闽南文化师资培训夏令营”、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闽南文化培训班”、厦门市海沧区东孚社区举办的“两岸闽南文化进社区研习营”等,并担任指导专家。
李志勇
厦门方言讲古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志勇,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入选厦门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师从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范寿春,深耕讲古艺术二十余载,入选福建省文联“十四五”英才计划,熟练掌握闽南方言叙事技巧与传统书目精髓。常年受邀央广总台闽南语节目制作中心等电视广播媒体录制大量讲古栏目节目,在两岸有青年讲古仙的雅称。曾受邀文化和旅游部参加展演,让讲古艺术走向全国舞台。
长期致力于讲古的活态传承,曾受国家闽南文化资金资助出版厦门讲古绘本等讲古教材。为更好弘扬讲古艺术联合新加坡讲古人创办中新讲古仙活动品牌,让讲古艺术走向国际舞台。
柯成昆
闽派盆景技艺(厦门)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柯成昆,师承耐翁先生,2020年5月入选“闽派盆景技艺”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他继承闽派盆景技艺精髓,擅长榕树作品创作,获得国内大中型展会金奖作品20多个。致力培养闽派盆景传承人,现共有19人传承骨干、培育了9个闽派盆景技艺传习基地,组织举办了三届的“闽派盆景精品展”,向全国及全世界宣扬传承闽派盆景文化。著有《闽风盆韵—非遗传承人柯成昆大师论闽派盆景艺术》宣传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性和价值。
柯成昆任厦门市盆景花卉协会会长期间先后组织了多次海峡两岸盆景精品展,并首次让闽派盆景展览走进了高雅艺术殿堂———厦门市美术馆,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盆景艺术大师来厦交流,既对外展示闽派盆景的精髓,又能引进当前先进的盆景技艺,更能促进盆景文化交流。
许通海
厦门微雕(许通海微雕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许通海,省级非遗传统美术类微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从艺五十余载,秉持“为历史、艺术、文化而雕”理念,创新研发软硬材质专用工具,突破传统技法极限。其作品以肉眼直刻闻名,每平方厘米精雕逾500汉字,万字乃至百万字鸿篇巨制气韵贯通,多部代表作被国内外文博机构永久收藏。他坚持活态传承,创办微雕艺术馆、收徒授艺、校园传技,出版专著并赴海内外办展交流,获誉“东方神雕”“中国微雕第一刀”,以刀为笔守护方寸间的中华文脉。
李云璋
中医正骨疗法{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厦门)}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云璋,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入选厦门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自幼师承其父李澄清学习医术,2008年师承何氏骨科第五代嫡系传人何天佐将军学习中医骨科,学成归闽后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擅长以“何氏骨科”医技医理和何氏祖传秘方治疗各种骨折、脱臼、损伤、骨不连接及骨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的诊疗,特别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膜炎,骨结核,骨髓炎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迄今为止已在各级各类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并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市级学术大会及论坛,多次带领医院技术骨干外出义诊送医送药,义诊足迹遍布八闽大地。
非遗技艺
薪火相传
守护文化根脉
彰显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