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文明办:
《关于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建议》(第20233006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思明区秉着“将最好的资源留给群众”理念,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以课程活动为实践纽带,以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落脚点,扎实有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共建成1个区级实践中心、10个街道实践所、98个社区实践站,搭建实践点(岗)27个,实现“区-街-居”三级全覆盖;按照“8+N”模式,组建了包含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健身体育、助学教育等11支专业服务队伍的1个区级志愿服务总队。全区文明实践志愿者超12万人,志愿服务团队1200多支,覆盖各级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社区小区、社会组织等领域、层面,文明实践在思明蔚然成风。
二、相关经验做法
(一)建好三类课堂,活动更加“走心”。思明区各实践所(站)围绕理论宣讲、红色教育、典范学习、扮靓家园等主题,深入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着重建好三类课堂:理论宣讲课堂深入人心。充分运用辖内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3处红色文化旧遗(址)、理论学习场馆等各类红色资源,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明落地生根。打造了“榕树下的党课”等厝边课堂、“有声图书馆”等空中课堂和“红色研学XR名片”等实景课堂,创设“1+N+X”模式(“1个主题宣讲+N个轻骑兵宣讲+X场特色活动”),宣讲活动持续走进文明实践阵地。思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20年创新“理论达人在身边”线上宣讲模式,邀请文史专家龚洁、“不见外”的老潘(潘维廉)等理论达人,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阐释大道理,6期“微视频”上线点击率20万+;2021年邀请了市委党校宣讲专家、全国道德模范“水草”到中心授课。文明新风课堂浸润人心。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契机,围绕“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礼仪、文明上网”等文明主题,不断提高文明能见度和群众参与度。开辟线上微课堂、微话题、微专栏,开设《思明·文明直播间》《文明礼仪小课堂》《不文明行为曝光台》等,通过融媒体平台贯通中心、所、站宣传,将文明内核融入市民生活场景,可看可感。开展“洁家园·美思明·见文明”等线下文明宣导活动,基层实践所(站)策划“文明习惯我看见”“文明习惯我响应”等“文明习惯”活动,征集居民金点子,推动社区微改变。文化文艺课堂鼓舞人心。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闽南文化和思明特色文化教育传承,大力弘扬爱国奋斗奉献的崇高精神,增强群众文化自信。紧扣中心工作、主题主线、时间节点,组织系列文化活动进基层、进校园、登录“云平台”,让优秀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打造了“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传统剧目展演进社区”等品牌活动,厦港海洋文化展示厅“一日小厅长”志愿讲解等品牌项目,取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良好效果。
(二)拓展三支队伍,力量整合“升级”。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按照“8+N”模式(即8类常备队伍+N支特色队伍),建强区级志愿服务总队,壮大街(居)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各领域志愿服务队伍,不断扩大群众参与的文明实践服务圈。拓展“专业+能手”队伍。以宣讲比赛和各类开放式活动平台为抓手,在吸纳专业力量加入的同时,从道德典范、能人贤达、热心居民、社区工作者中挖掘培育宣讲能手,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带头宣讲政策成就形势、专家学者讲道理哲理、老百姓讲身边人身边事身边变化和文化志愿者说唱新生活、表演新风尚等宣讲志愿服务,切实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让理论传播更加“声”入人心。如筼筜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筼筜红音、朗朗初心”主题微宣讲大赛,带动居民群众深入学习。拓展“近邻+文明”队伍。发挥“近邻”模式优势,整合共建单位、热心企业、志愿团队等“近邻”资源。策划生成服务社会发展、贴近百姓生活的文明实践项目,深化“厝边好医生”“新厦门人图书馆”等群众身边的品牌实践队伍,精心打造“爱心厨房”“闽南曲艺汇”等志愿服务品牌150多个,推动文明实践就地就近、文明成果共建共享。以基层党支部、实践所(站)志愿服务站为载体,招募组建1000余人的“近邻·文明”志愿督导员队伍,整合文明示范、文明宣导、文明监督力量。拓展“自管+自强”队伍。搭建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议自评、自我服务的“百姓舞台”,为更多民间组织、草根社团发展提供“孵化”土壤,力争更多的志愿骨干成长成熟,形成一支支扎得深、“带不走”的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真正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服务搬到“家门口”。如美丽心灵志愿者服务队、思明城市义工两支专业队伍驻点思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通过制定志愿服务工作表、建立值班组长制、组织岗前培训等,带动更多志愿者规范有序参与。
(三)注重三个提升,平台持续“上新”。在阵地建设、工作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新举措,提高文明实践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升功能。增强思明区文明实践中心的“中央厨房”和指挥调度功能,自2019年揭牌以来,区实践中心已开展各类“课程+活动”1600多场次,2022年开展全区首届“十佳”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评选,指导深化优质实践项目培育、推广;对辖内基层实践所站进行实地走访调研,规范阵地建设、资源挖掘和服务开展。筼筜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从赋能角度探索“站长+助理站长+社工”服务模式,动员及培育孵化1支文明实践站公益助理站长队伍,增强公益站长助理的身份认同、能力提升及参与积极性。提升空间。通过统筹整合、挖潜扩容,将文明实践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着力构建“15分钟文明实践圈”。在实践所、站主体外,拓展27个实践点(岗),同时延伸区文化馆、区新厦门人图书馆等文明实践场所。2022年在区实践中心揭牌落地思明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为全区家庭教育工作搭建新的平台。瑞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新“1站N点”做法,整合辖内20余支队伍,倾力打造邻里志愿联盟。提升项目。将文明实践活动项目化,策划生成各类服务社会发展、贴近百姓生活的特色项目,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2022年,思明区启动思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年轻思明·志愿联盟行动计划”、万名志愿者暖城行动等六大文明实践项目,以“志愿红矩阵”增强志愿服务队伍凝聚力。定期征集文明实践活动计划,在“思明文明风”微信公众号发布预告,固化常态活动,逐步培育文明实践品牌。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接下来,思明区将持续按照省委、市委的工作部署,围绕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办实事解难题中暖人心聚民心、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加强完善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强化“区-街-社区”三级指导督导和业务培训,在活动阵地、队伍建设、志愿服务等方面固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更好地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
(二)规范阵地建设管理。挖潜扩容,扩大文明实践阵地,一是推动挖掘、整合辖内公共资源,探索纳入文明实践所(站)活动空间;二是拓展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三是将文明实践阵地向文化场馆等更多公共场所延伸,推动更多场地资源进入文明实践体系,丰富拓展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平台。结合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规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管理,在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基本建设标准上,开展等级评定,培育典型示范,逐步提高中心(所、站)标准化、示范化、典范化水平。
(三)提升文明实践实效。围绕文明实践五项任务(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精心策划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每月定期发布预告,提高文明实践的知晓率和影响力。突出理论宣传宣讲,提高理论宣讲服务频次,丰富理论宣讲形式,创新理论宣讲模式,寓教于服务活动中,增强理论宣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让市民群众愿意听、喜欢听;特别是今年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网络传播优势,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发展文明实践力量。按照“8+N”模式,建强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下设专业服务队伍,开展集中服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各级文明单位发挥职能优势,发展各领域专业志愿服务队伍,通过活动联办、阵地共建等形式,参与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壮大各街道(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志愿服务队伍,突出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关注“一老一少”等特殊群体需求,激发志愿服务活力,提高文明实践温度。
(五)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结合区、街道、社区实际,通过共享区域资源,联动社会资源,融通网络资源,推动资源科学调配、协同联动、共建共享,挖掘中心、所、站特质,精心培育文明实践工作品牌和特色活动项目,如探索推进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基地建设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网上网下文明建设有机融合、互相促进。推动“爱心厦门”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相融合,探索建立老年大学教学点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机制等,不断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涵。
领导署名:欧阳恩亮
联 系 人:吴琦岩
联系电话:0592-2667574
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3月30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