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XM01100-02-01-2025-125 成文时间 2025-07-31
发布机构 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 文 号
标 题: 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魅力中山路业态导则(2025-2027年)的通知
内容概述: 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魅力中山路业态导则(2025-2027年)的通知
有效性:
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魅力中山路业态导则(2025-2027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08-07 18:15
字号: 打印: 分享:

区直各办、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魅力中山路业态导则(2025-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

  2025年7月31日

  (此件主动公开)

  魅力中山路业态导则

  (2025-2027年)

  一、业态导则说明

  (一)编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厦门中山路片区是厦门文化的活化石群、厦门百年重要商业中心,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全国示范步行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1年7月,思明区发布《中山路片区业态功能规划》,推动片区改造提升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中山路片区业态同质化、消费降级、文化呈现缺失等问题尚未根本转变。

  为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的国家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助力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好激发中山路片区文化和商业效能,按照市委部署要求,思明区着手组织《魅力中山路业态导则(2025-2027年)》(以下简称《导则》)编制工作。

  中山路片区聚焦“以历史为脉、以文化为魂”、“厦门本地市民的休闲地”、“全国最高端最时尚的一条街”“厦门的城市品牌”的重要要求,力争打造成为高端、时尚、厦门特色鲜明的国际性历史文化街区。

  (二)导则目的

  为实现片区业态提升目标,拟将《魅力中山路业态导则》作为管理的核心依据,分区域分阶段精准施策,形成联动机制,以达到:

  1.引导区域产业升级,优化业态结构,强化业态丰富度,提升消费能级;

  2.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厦门文化,让文化品质更鲜活,形成厦门特色文化窗口;

  3.规范经营管理,让市民文化休闲娱乐生活和游客旅游消费环境更舒适,构建“商旅文城”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

  (三)适用范围

  东至新华路、故宫路,东南至镇海路、西南至鹭江道岸线、北至厦禾路,面积约1.5平方公里。

  核心范围:中山路主街,长度约1.2公里。

  

  图1  规划范围

  

  图2  核心范围

  (四)编制原则

  国际元素,高端引领

  破解低端化、同质化,严控业态准入标准,重点引入特色品牌旗舰店、高能级首店、直营店等高端业态;推动商业载体智能化、服务国际化,打造高辨识度的消费场景,符合现代化国际化高素质高颜值城市定位。

  时尚驱动,活力焕新

  以“年轻力、创意力、数字力”为核心,布局跨界艺术空间、设计师品牌集群等前沿业态;建立时尚产业孵化平台,培育国际时装周、光影艺术展等IP矩阵,形成“潮流首发地”与“网红打卡地”双引擎,激活街区时尚基因。

  厦门基因,文化铸魂

  紧扣“最厦门”定位,深挖厦门文化内涵,推动百年骑楼、非遗技艺与商业文旅创新融合;培育“老字号+新国潮”特色品牌矩阵,即能享受到厦门文化的历史风情打造美丽时尚文化地标,塑造“一眼识厦门”的独有标识。

  主客共享,品质优先

  统筹市民休闲娱乐与游客体验消费需求,完善便民服务设施与高雅消费配套;建立“本地人常来、外地人必来”的业态平衡机制,既保留传统市井烟火气,又升级国际化内容品质,实现“宜居宜游宜业”协同发展。

  长效管控,动态迭代

  构建“规划-准入-评估-退出”全周期管理机制,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区鼓励、彰显特色。设立业态鼓励目录,持续优化业态结构,确保街区“常新常潮”,持续释放高端时尚生命力。

  二、分区规划定位

  

  三、分区业态提升

  

  三、分区业态提升

  

  三、分区业态提升

  

  三、分区业态提升

  

  三、分区业态提升

  

  三、分区业态提升

  

  三、分区业态提升

  

  三、分区业态提升

  

  三、分区业态提升

   

  

后街名称

一、街区回忆与变迁

二、要素提炼

三、结合形式建议

四、塑造特色

五、提升方向

大同路

大同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头通向大海,左边是金融街,右边是商贸街,是海外华侨进出的必经之地。20世纪30、40年代,是厦门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海外华侨记忆

结合“城记·侨批馆“,游客可逛可体验,同时通过AR技术进行历史还原以及历史变迁的科普

文创零售

利用“城记·侨批馆”,植入文化活动与文创零售业态,丰富街区文化消费业态

特色餐饮

具有在地特色与华侨风情的餐饮如在地品质闽菜、南洋风情料理

海后路

民国时期的厦门素有闽南“经济枢纽”之称,金融机构齐全,当时四大国有银行中的“中央”“交通”“农民”三大银行和“中央信托局”“中央合作金库”和外资银行均设在海后路上,至此,这里形成了一条金融街,也被称为“厦门的华尔街”。1928年,厦门开马路,改镇邦街为镇邦路,路建成后长400余米,宽8米,早时多金店、钱庄。

金融业的历史遗存

闽味餐饮

发展在地特色餐饮,打造具有浓厚本地特色和市井风味的在地餐饮集聚地

镇邦路

升平路

升平路与中山路平行,建于1920年代,名称取自“歌舞升平”,反映当时厦门作为通商口岸的繁荣。民国时期是华侨投资的热土,集中了百货公司、西药房等现代商业。30年代升平路以“厦门四大百货”(永康成、捷安等)闻名,是闽南时尚潮流中心。建筑多采用装饰艺术风格,现存的“华侨银行旧址”为市级文保单位。

升平路现存多栋历史建筑,部分改造成精品酒店或文化空间。街道保持步行友好性,与中山路共享人流,但更显静谧。夜晚酒吧与咖啡馆点亮霓虹,成为本地人休闲去处。

装饰艺术建筑露天博物馆

历史建筑与特色在地餐饮的融合,同时通过AR技术进行历史还原以及历史变迁的科普

特色餐饮

具有在地特色与华侨风情的餐饮,如在地品质闽菜、南洋风情料理

大中路

由古街大走马路辟建,因介于大同路和中山路之间,各取一字命名大中路,全长210米。如今的大中路作为中山路步行街重要的支路之一,有大中路1号“豪香里脊肉串”,12号“范馨肉燕”等一批热门传统小吃,成为市民、游客必到的逛街购物街巷。

老字号的坚守

业态升级,结合老字号创新与体验

小食餐饮

引入在地特色小吃与休闲街食、网红饮品等餐饮类型,聚集街区人气

局口街

局口街南接中山路,北通思明西路,长约180米,宽4米。局口街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曾为福建水师后营守备署所在地,负责制造军械,被称为“铳局”。因位于守备署出口,故得名“局口街”。另有观点认为,日伪时期和国民党时期因警察局设于此而得名“局口街”。20纪九十年代,局口街以售卖女性服饰为主,聚集五六十家店铺,被称为“女人街”,成为厦门人时尚购物的热门地。

女性消费业态

结合业态女性消费业态,同时通过AR技术进行历史还原以及历史变迁的科普

她经济

国潮美妆、女装定制搭配轻餐、饮品以及小吃

思明西路

1926年建成时集中了厦门80%的戏院,现存思明戏院旧址(现思明电影院)仍保留1930年代手摇胶片放映机陈列。1950年代改作国营百货仓库,1980年代恢复影院功能,现兼营文创市集。

与局口街交汇处曾为"女人街"核心区,1990年代鼎盛时期有服装店48家,现转型为小吃聚集地,保留"莲欢海蛎煎"等3家1980年代老店。

娱乐业的百年变迁

思明电影院内部可设置一个手摇胶片放映机的微缩博物馆,供游客游览

现代文艺

特色文艺手作体验,精致轻餐饮、复合空间与艺术衍生零售为补充。

思明北路

与中山路垂直相交,形成T型商业轴。1928年道路扩建后,沿街金店、钱庄聚集,现存镇邦路至大同路段保留连续骑楼建筑,柱间跨距3.6米,门楣多刻有民国商号名称。

1950年代转型为国营商店集中区,1980年代个体经济兴起时,出现首批电子表、录音带商铺。2003年旧城改造中,西段骑楼外立面按1920年代水洗砂工艺修复,现存传统业态占比不足15%。

商业转型的缩影

通过AR技术进行历史还原以及历史变迁的科普

漫活游逛

植入品质化生活方式零售业态,展示厦门个性 “慢”生活,打造适合漫步游逛的商业氛围

思明南路

北起中山路口,南至厦门大学。1930年代沿街分布厦门大学附属中学、双十中学等教育机构。与定安路交汇处原为厦门第九市场,随商业变迁,现为老虎城购物中心。

文教与市井的交融

居民共创“故事商店”,营造优质社区

时尚甄选

引入知名连锁快时尚零售,提升与中山路主街 “最时尚”商业氛围契合程度

水仙路

1905年因水仙宫得名,现存市级文保单位“阮旻锡夕阳寮隐居处遗址”。

历史建筑保护

结合历史建筑对街区通过AR技术还原以及历史变迁的科普

闽味餐饮

以休闲街食/网红饮品烘焙等打造当地特色餐饮

钓仔路

自清代至民国时期,第六市场里有很多店铺专门锻打鱼钩,出口南洋。这些锻造鱼钩的店铺大多集中在钓仔路,钓仔路因此得名。随着产业变迁,如今钓仔路业态以小吃为主,部分店铺仍然标有“六市 xx店”,彰显这条街与第六市场的关系。

渔业文化

通过AR技术进行历史还原

闽味餐饮

以休闲街食/网红饮品烘焙等打造当地特色餐饮

泰山路

泰山路以其丰富的历史建筑群而闻名。这些建筑风格多样,包括骑楼、红砖楼、古厝和洋楼等,见证了厦门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历史建筑保护

结合历史建筑对街区通过AR技术还原以及历史变迁的科普

漫活游逛

植入品质化生活方式零售业态,打造适合漫步游逛的商业氛围

定安路

定安路位于厦门思明区老城区,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与中山路同期开发,是厦门近代骑楼街区的代表之一。其名称寓意“安定祥和”,曾是厦门最早的商业中心之一,聚集了布店、百货、药铺等传统行业。民国时期,定安路因靠近码头和中山路,成为商贾云集之地。骑楼建筑融合了南洋风格与闽南特色,兼具遮阳避雨的功能。1949年后,随着城市发展重心转移,定安路的商业地位逐渐弱化。

如今定安路保留了部分骑楼建筑,被纳入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街道以小吃店、咖啡馆和文创店铺为主,夜晚变身“夜市一条街”,吸引游客体验地道闽南小吃,如土笋冻、花生汤等。周边老社区仍保留市井生活气息,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

厦门近代骑楼商业文化活态样本

通过AR技术进行历史还原

漫活游逛

植入品质化生活方式零售业态搭配小吃、咖啡店以及文化店铺,打造适合漫步游逛的商业氛围

太平路

1920年代茶叶贸易街,现存"旷野茶行"(1931年创立)仍使用传统焙茶工艺。

老字号的坚守

业态升级,结合老字号创新与体验

文创活动

围绕美术馆引入手工扎染、非遗工艺品制作、陶器/银器制作等体验

附件下载:

    扫一扫手机浏览

    视频解读
    文字解读
    访谈解读
    政策解读
    图片解读
    相关链接

    重要
    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