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糖这件事
你的身体,正在被糖“绑架”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
下午3点,困得眼皮打架,赶紧点杯奶茶“续命”,结果喝完更累……
明明不饿,却总想拆包饼干、啃块蛋糕,吃完又后悔……
体检报告上“血糖偏高”四个字让人心头一紧,但戒糖太难了……
突击检查!
你知道自己的血糖是多少吗?
先抛一个世卫标准,看看你的血糖达标没![1]
单位:mmol/L |
空腹血糖 |
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 |
正常血糖 |
<6.1 |
<7.8 |
空腹血糖受损 |
≥6.1,<7 |
<7.8 |
糖耐量减低 |
<7 |
≥7.8,<11.1 |
糖尿病 |
≥7 |
≥11.1 |
现代人的饮食早已被糖“包围”,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糖是如何悄悄伤害我们的身体的,以及如何科学控糖不痛苦。
一、甜蜜的双刃剑:糖的生存智慧与代谢陷阱
糖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能量来源,曾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推手。我们的祖先依靠糖分供给大脑能量,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在现代社会,这把"双刃剑"正悄然变成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
大脑作为耗能大户,其唯一能量来源就是葡萄糖。但糖代谢一旦失衡,就会引发一系列健康危机:
- 低血糖时:情绪波动、认知障碍、睡眠紊乱接踵而至
- 高血糖时:氧化应激导致细胞损伤,慢性炎症悄然滋生
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素抵抗——这是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当葡萄糖过量时,细胞通过抵抗胰岛素来避免糖分过度涌入,防止线粒体损伤。这种进化中的保护机制,在物质过剩的今天却成为代谢紊乱的导火索。
老祖宗一年吃不到的糖量,现代人一周就能超标。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天添加糖不超过25克(约6块方糖),但一杯奶茶就轻松超了……
长期血糖失控就像在体内埋下"定时炸弹":
✓ 血管神经首当其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
✓ 认知功能遭受威胁:阿尔茨海默风险显著升高
✓ 全身代谢陷入混乱:肥胖、高血压等接踵而至
二、糖尿病"中国危机":数据背后的警示
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
- 2023年中国糖尿病患者达2.33亿,相当于每6人中就有1例。与 2005 年相比患病率上升 163%[1]
- 4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增速惊人,"老年病"年轻化趋势凸显
中国人更易患糖尿病的三重诱因:
1.基因层面:"节俭基因"假说
- 祖先长期适应低糖饮食
- 现代高糖摄入导致代谢紊乱
2.饮食文化:
- 7000年稻作文明塑造的碳水依赖
- 精制主食成为餐桌主角
3.现代生活方式:
✓ 含糖饮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指出,每天每多喝一份(250mL)的含糖饮料,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18%[2]
✓ 久坐不动:患病风险翻倍
✓ 慢性压力:皮质醇持续分泌干扰代谢
✓ 睡眠剥夺:内分泌紊乱的直接推手
勤劳的国人,堪称世界上最卷的民族之一,我们加最久的班,熬最晚的夜,喝最甜的奶茶。曾经被视为“银发族专属”的代谢疾病,正以惊人速度向年轻群体渗透。熬夜加班、高糖饮食、运动缺失等生活方式变迁,正在重塑糖尿病的发病图谱。
三、智慧控糖五步法:让健康与甜蜜兼得
甜蜜我所欲也,健康亦我所欲也,二者可否兼得?长胖是会呼吸的痛,碳水里就有一种能让我们有饱腹感又能供能,且血糖还不飙升的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材。它对于身体会产生更有效的影响。聪明控糖,从GI生活开始。
什么是血糖生成指数(GI)?
GI是表示含50g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升高血糖效应与标准食品(通常为50g葡萄糖)升高血糖效应之比,指的是人体食用一定食物后会引起多大的血糖反应,通常根据GI值分为高GI食物(GI>70),中GI食物(55≤GI≤70),低GI食物(GI<55)。低GI食物,在肠胃中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低,下降缓慢,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物。
【饮食策略】
1.低GI食物清单,照着吃准没错:
✅ 全麦面包、杂粮饭
✅ 绿叶蔬菜(菠菜、油麦菜)
✅ 低糖水果(苹果、草莓、柚子)
✅ 豆类(豆腐、豆浆)
警惕高GI陷阱:
❌ 西瓜、荔枝、芒果、果汁、蛋糕、饼干
2.进食顺序优化:
蔬菜→蛋白质→主食的三步法
- 可降低餐后血糖峰值28%
不同颜色蔬菜,营养不同,如果单独记忆某种蔬菜所含营养,可能比较困难,但记住「吃出一道彩虹」,就会明白吃菜的大原则是要好「色」,而且以后从颜色上就基本可以知道能获取的营养是什么啦。
3.营养组合艺术:
- 碳水+蛋白质+健康脂肪
- 膳食纤维每日摄入≥25g
首选:鱼类(青花鱼、三文鱼、鲈鱼、沙丁鱼等),富含Omega-3脂肪酸。
次选:禽肉(去皮鸡鸭等),每日50~75克。
限量:红肉(猪牛羊)及加工肉制品,每周不超过500克。
搭配豆奶:每日1袋牛奶+50克豆制品,补充钙质和植物蛋白。
【生活方式】
4.运动处方:
-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
· 推荐项目: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太极拳。
· 小技巧:每天分3次,每次10分钟也能有效控糖!
- 抗阻训练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 居家训练:弹力带深蹲、靠墙俯卧撑、椅子坐站,每周2~3次。
· 关键效果:肌肉量增加10%,胰岛素敏感性提升30%!
5.压力管理:
- 正念冥想调节皮质醇
- 保证7小时优质睡眠
【特别提示】
警惕"低糖陷阱":
- 无糖食品可能含隐形碳水
- 代糖可能扰乱肠道菌群
- 脂肪过量同样危害代谢
大家挑选上述零食时一定要仔细看食品标签:
如果白糖、砂糖、蔗糖、果糖、葡萄糖、糊精、麦芽糊精、淀粉糖浆、果葡糖浆、结晶果糖、麦芽糖、玉米糖浆等字眼的位置很靠前,说明是隐形的含糖大户,尽量少买。
控糖不是苦行,而是建立与食物的新关系。通过科学认知和循序渐进的生活方式调整,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甜蜜平衡点"。记住,最好的控糖策略是让健康习惯自然融入生活,而非极端限制。
参考文献:
[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Diabetes Care. 2024;47(Suppl 1):S1-S313.
[2] Zhou YC, Liu JM, Zhao ZP, Zhou MG, Ng M.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prevalence and non-fatal burdens of diabete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23 with projections of prevalence to 2050. Mil Med Res. 2025 Jun 2;12(1):28.
[3] 中国营养学会编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重要
通知
i厦门微信
闽政通APP
思明快报微信
厦门思明微博
网上办事微信